close
  在正式介紹如何揮桿之前,首先必須先了解揮桿的物理行為,
才會對高爾夫球揮桿的學習有整體的觀念。


  先了解理論的好處其實很簡單。幾乎所有球友的身高體重及肌

肉強度皆不相同,拿起球桿後最適合的揮桿方式及路徑自然皆不相

同,遵循一成不變的揮桿方式 自然不是一個正確的學習高爾夫球的

方式。但是物理是萬物運行都會遵從的道理,了解揮桿的物理意義

會幫助球友們在學習探索揮桿有個良好的基礎,而不會產生見 樹不

見林的困擾。


  根據大英高爾夫協會 ( Golf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G.S.G.B.)

在1960年代所做的研究,提出了好的揮桿動作是在一個傾斜的

平面上的結論。這項研究集合了物理與機械等專長的學者,針對職

業球員用高速攝影機追蹤其上桿 及下桿時,球桿頭以及球員雙手的

位置。結果發現這四位球員的上桿及下桿路徑皆不相同,有些路徑

比較陡峭,有些則較平緩。儘管如此,他們發現所有球員揮桿時 都

沿著一個傾斜的平面(如圖一)。

 

  從由上往下俯視的角度來看這些球員的揮桿路徑,都是呈現兩

個圓弧的組合。上桿時以一個中心點微軸,手沿著固定半徑圓弧形

向上移動,約零點六秒時到達頂點。下桿時中心點向目標區略微移

動,但手仍沿固定半徑圓弧狀運動,在約零點二三秒鐘後擊球

(如圖二)。

 

  這固定半徑的圓弧隱含了雙手一體的運動必須保持一定的長

度的幾何關係,換句話說,在揮桿期間雙手必有至少一隻手保持

筆直(上桿時以及下桿擊球前左手 筆直,擊球號右手筆直)。下

桿時圓弧中心點的轉移也隱含著球員在上桿至下桿的交界時,必

須將重心向目標方線轉移,以利下桿的運行。


  這傾斜的揮桿平面及圓弧路徑是揮桿最重要的物理基礎。許

多職業球員及教練憑著自己的直覺及經驗,發展出許多看似不同

的教學方法及技巧。但大多皆不離這物理的模型。筆者將在後文

以此模型進一步解釋揮桿的細節,並會另文探討比較許多著名教

學方法所隱含的物理原理。


  以下是建立揮桿平面的原則,初學者僅需記住揮桿平面的原

則在心,各部驟細節將詳述於後文(如圖三)。

 










(1)想像一個輪狀體套在自己身體上。

(2)輪軸的中心位於胸骨的第一節中心。

(3)在揮桿時,手腕保持於輪狀體的邊緣,好像套著輪狀體旋

轉。

(4)上桿時保持左臂筆直,以左臂為半徑上桿,右手僅需被動

向內彎曲。

(5)下桿在擊球前左臂保持筆直。

(6)擊球時雙臂保持筆直。

(7)擊球後收桿時右臂保持筆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cuemba 的頭像
    fcuemba

    fcuemba

    fcuem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